工信部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湖北303家企业上榜,数量创新高。自此,我省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已达473家,排名全国第八。这些“小巨人”个头不大,但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十足、市场占有率高;它们专注细分赛道,不少是行业“隐形冠军”,支撑着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武汉华日精密激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日激光” )微纳加工研发实验室,李赵青博士正在调试实验平台,未来,针对泛半导体领域更为精密加工的先进激光器将从这里,走向市场。“这个实验室主要定位于做10微米以下结构的材料加工,为此也升级了实验平台的设备。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国产化,或者说去超越国外的一些技术。”
国产化,是华日激光成立之初就肩负的使命。2003年,国内激光行业龙头公司华工激光成立子公司华日激光,专注于激光器的研发。本打算与国外合作,走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结果“开局”不利。
华日激光产品总监、博士邵国栋:“当时比较通用这种搞法,中国拿市场换技术。我们也想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学习之后逐步国产化。最后,事实上这个合作是失败的。国外团队过来之后,快速把国内的销售团队和市场消化了,然后把整个工厂搬回了上海,这里只留下了一个‘空壳’。”
摒弃幻想的华日激光开启了自主创新之路。2009年6月,公司从美国引进徐进林博士,开展新型全固态激光器的研发工作。第二年,公司就完成了12W和20W纳秒紫外激光器的研发及批量制造。
解决了自有技术问题,应用场景有哪些?市场去哪找?2013年,一知名智能手机企业要在手机背面打上品牌Logo。在手机代工厂,机械、化学、激光三种加工方式同台竞技。最终,相较其他两种方式,紫外激光对于塑料件的打标效果优势显著,华日激光成功胜出。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关痛痒”的应用,让华日激光喜提大单的同时,也培育了国产激光器供应链。华日激光产品总监、博士邵国栋:“这在当时,属于突破了应用加工技术。正是这个几百台的订单,也起到了批量应用的带动作用,公司正式开启了产业链协同的道路。”
打开市场局面的华日激光乘胜追击,加大引才力度,持续研发投入。然而,技术出身的团队还是在产业化中遇到了难题,明明“参数”领先的激光器一到实战就不“灵”了。工业现场,温度、湿度等各种复杂作业环境更是直接威胁激光器的常规使用的寿命。邵国栋:“这个是进口替代装备的最大痛点,国外的东西就是做得比我们国内的稳定。当时我们也是快速迭代,一年之内迭了三代,现在基本上问题都解决了。我的整机设计一定得是实现用户真正的使用需求的,而不是简单的纸面上参数的需求。”
跨越了国产替代、供应链培育两大难关,华日激光在以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导向的思路中走上了发展快车道。从纳秒,到皮秒、飞秒激光技术,华日激光不断向上突破,填补国产空白。2018年,公司做到了超快激光领域固体激光器产销第一名。
目前,华日激光已与主要设备集成商达成合作伙伴关系,拥有全球客户近300家。不过,华日激光并不满足于此。邵国栋介绍,公司计划两年之内实现IPO,登陆长期资金市场,持续发力高端领域。“在半导体领域、新能源领域,尤其是跟电芯相关的核心制程中,还是进口激光器占主导。尤其是下一代超快激光器,我们一定要得更早地介入到这些前沿应用。目前,在光伏与锂电领域,我们也在跟国内一些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一起来完成产品研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