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应用 > 所有产品

科技行业发展月报(2023年8月)

发布时间:2023-12-04 21:37:57   来源:斯诺克直播吧

  1.迄今最薄芯片级光线D波导面世。美国芝加哥大学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研制出迄今最薄的芯片级光线D)波导。这款只有几个原子厚的玻璃晶体可捕获和携带光,而且效率惊人,可将光传播长达一厘米的距离,在光基计算领域,这是非常遥远的距离,有望为新技术开辟道路。

  2.神经科学和神经工程学研究的重大进步,脑机接口让失语者以意念准确“发声”。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团队开发的脑机接口装置,能够最终靠插入大脑的细电极阵列收集单个细胞的神经活动,并训练人工神经网络来解码病人想说的线日发表的两篇论文报告了新的脑机接口装置,其不仅能将大脑活动解码为语言,而且比当前所有技术都更迅速、更准确且覆盖词汇量更大。这一成果展示了在帮助严重瘫痪人群恢复沟通能力方面的技术进步。

  3.下一代节能计算机研究获突破:更快自旋波催生新型磁振子计算机。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方法,能让自旋波变得更短且更快。该发现是迈向磁振子计算的重要一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的《科学进展》上。磁振子学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磁体磁序中的局部扰动可作为波在材料中传播,这些波称为自旋波,相关的准粒子称为磁振子。它们以角动量脉冲的形式携带信息。由于这一特性,它们可用作未来更小、更节能的计算机中的低功耗数据载体。

  4.一体化芯片同时集成激光器和光子波导。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与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携手,开发出了首款同时集成激光器和光子波导的芯片,向在硅上实现复杂系统和网络迈出了关键一步。此类光子芯片有助科学家开展更精确的原子钟实验,减少对巨型光学工作台的需求,也可用于量子领域。

  5.AI模拟芯片能效达传统芯片14倍,或突破人工智能开发瓶颈。《自然》23日发表的研究报道了一种能效为传统数字计算机芯片14倍的人工智能(AI)模拟芯片。这一由IBM研究实验室开发的芯片在语音识别上的效率超过了通用处理器。该技术或能突破当前AI开发中因算力性能不足和效率不高而遇到的瓶颈。研究团队此次开发了一个14纳米的模拟芯片,在34个模块(tile)中含有3500万个相变化内存单元。研究团队用两个语音识别软件在语言解决能力上测试了该芯片的效率,这两个软件分别是一个小网络(谷歌语音命令)和一个大网络(Librispeech语音识别),并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上与行业标准做对比。小网络的性能和准确率与当前的数字技术相当。对于更大的Librispeech模型来说,该芯片能达到每秒每瓦12.4万亿次运算,系统性能估计最高能达到传统通用处理器的14倍。

  1.工信部组织并且开展APP备案工作:未备案不可以从事APP互联网信息服务。为促进互联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进一步做好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工业与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组织并且开展移动网络应用程序(以下简称APP)备案工作。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的APP主办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履行备案手续,未履行备案手续的,不可以从事APP互联网信息服务。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底,《通知》发布前开展业务的APP向其住所所在地省级通信管理局履行备案手续。2024年4月至2024年6月底,电信主管部门将组织对APP备案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仍未履行备案手续的APP依法进行处置。

  2.湖北算力与大数据产业联盟成立。在湖北省首届数字化的经济应用场景发布会的同一天,东湖算力与大数据创新大会举行,会上湖北算力与大数据产业联盟宣布成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科大讯飞、达梦数据库、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首批20家联盟成员单位亮相。

  3.阿里云推出AI视频生成工具,支持单图生成数字人视频。阿里云推出数字人视频生成工具Live Portait,上传一张照片和一段文本或语音可生成一段开口说话的数字人视频,可应用于视频直播、聊天机器人、企业营销等场景。目前,该工具已在魔搭社区创空间开放体验。

  4.我国科学家成功打造通用类脑人工智能引擎。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消息,该所研究人员成功打造全脉冲神经网络类脑认知智能引擎“智脉”,并将其全面开源开放。该平台将为探索面向通用AI的类脑智能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助力探索自然智能的计算本质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细胞出版社旗下《Patterns》期刊。

  5.我国2项无线局域网接入控制技术成为国际标准。我国自主研发的2项无线局域网接入控制技术——组网架构和调度平台技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联合发布为国际标准。这是我国在无线通信网络云管理技术领域,围绕基础架构和组网模式提出并获得发布的首批国际标准。

  1.中国科学院团队解决大功率电子芯片的热管理难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电子芯片的功率密度逐步的提升,单位体积发热量不断增大,尽管相应的热管理技术也在持续不断的发展,但任旧存在较大的技术挑战,目前常规冷却剂和冷却方法已不能够满足其冷却要求,急需发展新的高效冷却技术。针对这一问题,研究所传热传质研究中心项目团队提出将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相变微胶囊悬浮液作为新型冷却工质对热输运性能进行强化,以解决大功率密度电子芯片的热管理难题。

  2.可穿戴!我国科学家率先打造出有弹性的铁电材料。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了兼具弹性回复与铁电性的新型高分子铁电材料,有效解决了传统铁电材料在可穿戴领域难以在大形变下保持稳定性能的难题,填补了弹性铁电材料领域的空白。该成果于8月4日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

  3.东华大学科研团队为世界首颗高轨卫星“编织”关键材料。日前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SAR)——陆地探测四号01星,大型环形合成孔径雷达天线已成功展开,卫星正式“上岗工作”。东华大学25日公布消息称,由该校纺织学院陈南梁教授团队创新开发的“极细金属单丝网状织物‘微张力’编织技术”,为卫星大型可展开天线“编织”新型超轻反射面材料。

  4.中国科大研制高抗氨毒化的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高敏锐课题组研制出一种高抗氨毒化的镍基碱性膜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其在阳极含10ppm氨的膜电极组装中,能保持95%的初始峰值功率密度和88%的初始电流密度,远超商业铂碳催化剂。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为贯彻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对生成内容做标识的要求,指导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等相关的单位做好内容标识工作,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组织编制了《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内容标识方法》。

  本《实践指南》围绕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四类生成内容给出了内容标识方法,可用于指导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3年)发布,据测算,在算力方面,每投入1元,将带动3—4元的GDP增长。

  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式对外发布《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在2022年的基础上,结合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特点和重要影响因素,中国信通院加强完善了综合算力发展体系,更新了中国综合算力评价指标体系,从算力、存力、运力、环境等维度衡量我国各省市算力发展的综合水平。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197EFLOPS,其中智能算力规模占整体算力规模的比例提高到25.4%,超过四分之一,智能算力规模同比增长45%,比算力规模整体增速高15个百分点,未来智能算力将迎来更加快速的增长,我国存储总量达到1080EB。

  3.中国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指数(2023)发布,全方面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20余万个数字化的经济企业的数据。

  近日,工业与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发布了《中国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3)》。工业与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在2022年指数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增加要素、盈利、资本等指标,完善面向区域、产业、企业的研究框架,从发展基础、发展要素、发展能力、发展动力和发展应用五个核心维度,构建《中国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指数2023》。该指数作为全方面展现我国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全景图”和“风向标”,为各地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提供方向指引,为中国数字化的经济发展赋能添力。《报告》显示,数字化的经济具有高度发展驱动性,各地区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指数与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具有高度正相关性,数字化的经济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能力强劲。

  4.2023年“三项改革”系列活动之高校院所专场路演活动(西安工程大学专场)举办。

  3.14市(区)联合签署《关中平原城市群科学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5.榆林市科技发展服务中心组织召开2023年“三区”科学技术人才动员会暨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培训会。

  以上内容来自各行业信息网站,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文章仅做分享交流,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蒜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蒜泥科技”)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成为前沿科技领域产业服务专家。截至目前,蒜泥科技已构建起以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西咸新区人工智能行业协会、西电-蒜泥AI研究院为支撑的产业智库平台,集聚超200位科技领域产业专家,链接近240家产业生态合作伙伴,累计服务超过5000家科创项目和100家政企客户。

  • 上一篇: 腾讯超清修正“石墨烯之父”前期磁悬浮视频:480P变4K
  • 下一篇: 中国车企有今天全靠抄特斯拉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