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学技术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部署了建设世界科学技术强国的战略安排,并要求中央企业要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支撑。核科技是世界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代表着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作为我国核科技工业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战略导向,坚持创新引领,努力打造引领世界核领域发展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我国由核大国向核强国迈进,努力为我国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党中央高度重视核工业的发展,习在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时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核工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从成功研制“两弹一艇”、铸就共和国坚强的核盾牌,到自主研发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打造亮丽的国家名片,核工业始终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牢记强核强国的使命。我国核工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史!
中核集团深知“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中核集团按照“四个面向”要求,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全面完成“龙腾2020”科学技术创新计划,接续启动“创新2030工程”,统筹推进产品开发工程、技术体系架构、基础前沿探索“三条主线余项示范工程(产品)建成和先导技术研发,推进初步实现核动力型谱化发展和核燃料闭式循环,全面提升核技术应用水平,为进一步实现创新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面向新时代,中核集团提出了建设先进核科技工业体系,打造世界一流企业集团,推动我们国家建成核强国的新时代“三位一体”奋斗目标。中核集团正在努力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国实验快堆等一大批核科技研发设施先后建成投用,自主核电燃料元件实现工业应用;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海内外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技术指标、建造工期、安全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球首座陆上商用模块式多用途小堆示范工程开工建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实现临界,快堆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第四代核电商业化应用迈出坚实步伐……中核集团技术进步快、发展活力强、发展势头好,已成为世界核科技领域最为朝气蓬勃的企业之一。
习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中核集团格外的重视基础研究,给其养,宽其境,育其才,殊其制,全力以赴下好基础研究“先手棋”。
中核集团围绕核工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未来发展所需要的颠覆性、探索性技术,制定了《核工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针对核领域基础科研短板弱项,提出未来十年科研重点任务。设立基金推进“从0到1”基础研究,专门孕育和孵化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瞄准核工业未来发展,实施一批先导技术研究,为后续工程化奠定技术基础。我们计划到2030年,形成5万人核科技人才队伍、基础研究人员占比超20%、基础科研投入占总科研投入比例不低于20%,全力夯实世界核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经过不懈努力,中核集团前瞻性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开展嫦娥五号月壤中子活化分析,密切跟踪国家深空探测战略需求。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建成并放电,为我国核聚变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坚实基础。世界上束流强度最高深地实验设施——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并发布首批试验成果,标志着我国核天体物理实验研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习指出,“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不拒众流,方为江海。针对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中核集团打造“小核心、大协作”协同创新体系,以新型制汇聚创新力量,全方面提升国家核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中核集团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工程等具备核科技研发优势的院校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实现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最大程度、最高效率集聚、统筹各方优势科技资源,牵头组建任务型、体系化的创新联合体以及核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协同创新联盟、海水提铀联盟,形成强大的创新攻关合力。抢抓全球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和洗牌的机遇,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打造国际核科学研发技术中心,持续推进与“老朋友”全面合作,拓展与“新伙伴”深入合作,助力全产业链“走出去”。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小核心、大协作”的协同创新组织已成为中核集团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学技术创新“新势力”。“华龙一号”研发设计,集结了国内17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外14家企业、大学的力量;在新一代“人造太阳”设计建造工程中,中核集团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上百家单位联合攻关,实现了HL-2M装置中大型部件的全部国产化。在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建设中,中核集团与清华大学走出了一条新型制下重大科技成果研发转化的成功之路,奏响了协同创新最强音。
习指出,“如果把科学技术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两核重组以来,中核集团始终把改革作为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重要抓手,强化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建设有中核特色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科技体制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中核集团将科技体制改革方案融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科研院所改革”中,并着手编制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方案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科技资源统筹配置。中核集团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广泛应用关键节点“里程碑”式管理、集智攻关、末位淘汰等创新模式。打造集“政策体系、科技成果、服务平台、金融资本”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举办科创大赛,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的形式,面向全社会发布26个项目,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创新引领作用。
中核集团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已逐渐步入“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应用一代”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两核重组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6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9项,创新团队奖3项,获中国质量奖和全国质量奖各1项,获中国专利金奖2项、银奖4项,累计授权专利达一万余件,主导发布7项国际标准,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
我国核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是核工业人的使命担当所在,与核工业的发展目标一脉相承。中核集团将进一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坚定初心、增强决心、保持恒心,不断增强科学技术创新策划力、整合力、带动力,成为科技创新新型制中的中流砥柱,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